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基本与属的鉴别特征相同,但是此种有顶间骨,左右眶上嵴虽彼此接近,却不愈合成眶间嵴,左右颞嵴也分开,其与阿富汗鼹形田鼠 Ellobius fuscocapillus明显有别,该种鼹形田鼠没有顶间骨,眶上嵴愈合成眶间嵴,左右髁嵴愈合成矢状嵴。
形态
外形:毛皮细、短、密,似鼹。鼹形田鼠主要由此得名,并非单纯依外形。其眼小;耳退化,仅剩下一个没有毛、围绕在外耳道周围的皮肤折皱,完全隐藏在毛下;鼻部也不像食虫动物鼹鼠那样尖突。前、后脚中等大小;前爪小,与鼹鼠向外翻转的前脚,具有强有力的爪明显不同。前、后脚掌均裸露无毛,前脚掌有5个掌垫,后脚掌(蹠)有6个蹠垫,垫均较小。前脚5指,拇指短,仅达第2指的基部,中间2—4指长,第5指稍短。后脚也有5趾,中间2—4趾长,第1和第5趾短。前、后脚外侧均有硬毛,生长良好,用以扩大脚掌面积,有利于扒土。尾巴极短,遍生硬毛,尾端有细的笔毛。上门齿突伸在嘴唇外面。乳头2—2=8。
头骨:具有掘土的特化。头骨扁,侧面观,轮廓如楔状;上门齿直,极度向前突伸,最后向下弯;吻部短而细;鼻孔前部低,后部高,略向下倾斜;头骨顶部平,枕部稍向下倾斜;颧弓粗,向外扩展,后端向外岔开;眶颞窝不大,鳞突不发达;顶间骨窄长或近乎正方形;门齿孔较小,位置靠下;腭骨后缘似田鼠属(Microtus),有骨桥,后侧窝深;听泡小,但膨突。另外,眶间部短而宽,约和吻部等宽,左右眶上嵴靠拢,但并没有形成眶间嵴;左右颞嵴并没有合拢成矢状嵴。后述特征均在鉴别特征中提到。
下颌骨冠状突高耸而弯曲;角突退化,仅为一个嵴。下门齿的泡状壳延伸到踝突
旁。
牙齿:上门齿十分发达,长而直,外露部分实际是其小部分,末端向下弯曲。釉质白色,门齿的横断面是圆形的。下门齿也很长,向后延伸至踝突。颊齿成体有齿根,釉质薄。上颊齿咀嚼面三角形齿环不封闭。第1上臼齿有2个内折皱,2个外折皱。此颗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,内侧有3个突角。第2上臼齿外侧有2个折皱,内侧有1个折皱,但十分宽阔。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,内侧有2个突角。第3上臼齿比第2上臼齿小得多,外侧有1个大折皱及1个在前外侧十分退化的小折皱,内侧有1个大折皱。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,内侧有2个突角。
第1下臼齿内侧有4个折皱,外侧有3个折皱,但前外折皱通常非常小。此臼齿内侧有5个突角,内侧有4个突角。第2下臼齿内、外侧各有2个折皱。此臼齿内侧有3个突角,外侧有3个突角。第3下臼齿比第2下臼齿小,内、外侧各有2个十分明显的折皱。此臼齿内侧有3个突角,外侧有3个突角。
第1和第2上臼齿各有2个齿根;第3上臼齿有1个齿根。第1和第2下臼齿各有2个齿根,第3下臼齿有1个齿根。
臼齿随年龄增长而磨损。颊齿折皱中没有白垩质(cement)填充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均用成体
外形:
头骨:
* 引自王廷正主编(1992)数据。
形态
外形:毛皮细、短、密,似鼹。鼹形田鼠主要由此得名,并非单纯依外形。其眼小;耳退化,仅剩下一个没有毛、围绕在外耳道周围的皮肤折皱,完全隐藏在毛下;鼻部也不像食虫动物鼹鼠那样尖突。前、后脚中等大小;前爪小,与鼹鼠向外翻转的前脚,具有强有力的爪明显不同。前、后脚掌均裸露无毛,前脚掌有5个掌垫,后脚掌(蹠)有6个蹠垫,垫均较小。前脚5指,拇指短,仅达第2指的基部,中间2—4指长,第5指稍短。后脚也有5趾,中间2—4趾长,第1和第5趾短。前、后脚外侧均有硬毛,生长良好,用以扩大脚掌面积,有利于扒土。尾巴极短,遍生硬毛,尾端有细的笔毛。上门齿突伸在嘴唇外面。乳头2—2=8。
头骨:具有掘土的特化。头骨扁,侧面观,轮廓如楔状;上门齿直,极度向前突伸,最后向下弯;吻部短而细;鼻孔前部低,后部高,略向下倾斜;头骨顶部平,枕部稍向下倾斜;颧弓粗,向外扩展,后端向外岔开;眶颞窝不大,鳞突不发达;顶间骨窄长或近乎正方形;门齿孔较小,位置靠下;腭骨后缘似田鼠属(Microtus),有骨桥,后侧窝深;听泡小,但膨突。另外,眶间部短而宽,约和吻部等宽,左右眶上嵴靠拢,但并没有形成眶间嵴;左右颞嵴并没有合拢成矢状嵴。后述特征均在鉴别特征中提到。
下颌骨冠状突高耸而弯曲;角突退化,仅为一个嵴。下门齿的泡状壳延伸到踝突
旁。
牙齿:上门齿十分发达,长而直,外露部分实际是其小部分,末端向下弯曲。釉质白色,门齿的横断面是圆形的。下门齿也很长,向后延伸至踝突。颊齿成体有齿根,釉质薄。上颊齿咀嚼面三角形齿环不封闭。第1上臼齿有2个内折皱,2个外折皱。此颗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,内侧有3个突角。第2上臼齿外侧有2个折皱,内侧有1个折皱,但十分宽阔。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,内侧有2个突角。第3上臼齿比第2上臼齿小得多,外侧有1个大折皱及1个在前外侧十分退化的小折皱,内侧有1个大折皱。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,内侧有2个突角。
第1下臼齿内侧有4个折皱,外侧有3个折皱,但前外折皱通常非常小。此臼齿内侧有5个突角,内侧有4个突角。第2下臼齿内、外侧各有2个折皱。此臼齿内侧有3个突角,外侧有3个突角。第3下臼齿比第2下臼齿小,内、外侧各有2个十分明显的折皱。此臼齿内侧有3个突角,外侧有3个突角。
第1和第2上臼齿各有2个齿根;第3上臼齿有1个齿根。第1和第2下臼齿各有2个齿根,第3下臼齿有1个齿根。
臼齿随年龄增长而磨损。颊齿折皱中没有白垩质(cement)填充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均用成体
外形:
量度 项目 | 阿尔泰亚种 n=25 | 天山亚种 n=19 | 哈密亚种 n=9 | 陕北亚种* n=6 | 东方亚种 n=14 | 总计 n=73 |
体重 | 54(39—75) | 76(59—91) | 63(58—70) | 37(33—40) | 30(26—40) | 52(26—91) |
体长 | 111(100—123) | 123(114—135) | 118(110—130) | 97(92—102) | 97(87—110) | 109(87—135) |
尾长 | 10(9—12) | 12(9—16) | 14(13—15) | 11(7—14) | 12(7—16) | |
后足长 | 20(17—26) | 24(20—26) | 22(20—24) | 19.8(19—20) | 19(18—23) | 21(17—26) |
尾长/体长 | 9% | 9.8% | 14% | 11% | 11% | |
尾长/后足长 | 50% | 50% | 71% | 58% | 57% | |
备注 | 其中1标本赠 动物所收藏 |
头骨:
测量 项目 | 阿尔泰亚种 n=13 | 天山亚种 n=12 | 哈密亚种 n=4 | 陕北亚种* n=2 | 东方亚种 n=7 | 总计 n=38 |
颅全长 | 28.3 (24.0—30.9) | 31.0 (29.5—33.5) | 30.9 (27.3—37.6) | 29.1 (28.8—29.4) | 25.5 (23.0—27.3) | 29.0 (23.0—37.6) |
腭长 | 17.5 (16.0—19.3) | 18.9 (17.3—20.7) | 18.8 (18.0—21.0) | 17.1 (17.0—17.2) | 14.8 (13.4—15.3) | 17.4 (13.4—21.0) |
齿隙长 | 11.2 (10.0—12.2) | 12.4 (11.5—13.5) | 11.9 (11.0—13.8) | 11.2 (11.0—11.5) | 9.4 (8.2—10.3) | 11.2 (8.2—13.8) |
颧宽 | 21.6 (19.2—23.0) | 23.8 (21.9—25.0) | 22.5 (21.9—23.0) | 18.7 (18.2—19.2) | 18.2 (16.8—19.0) | 21.0 (16.8—25.0) |
眶间宽 | 5.9 (4.7—6.4) | 5.8 (4.5—6.4) | 5.5 (5.0—5.8) | 5.4 (5.3—5.5) | 5.6 (5.4—6.0) | 5.6 (4.5—6.4) |
后头宽 | 14.8 (13.3—15.6) | 15.8 (14.9—16.9) | 15.5 (14.8—16.6) | 13.2 (12.7—13.6) | 14.8 (12.7—16.9) | |
听泡长 | 8.0 (7.6—8.3) | 8.7 (8.0—9.3) | 8.4 (8.0—8.7) | 7.0 (6.7—7.2) | 8.0 (6.7—9.3) | |
听泡宽 | 5.4 (5.0—5.9) | 6.0 (5.8—6.3) | 6.0 (5.2—6.9) | 5.4 (5.4—5.6) | 5.7 (5.0—6.9) | |
上颊齿列长 | 7.0 (6.4—7.6) | 7.3 (6.7—7.8) | 7.6 (6.8—8.6) | 6.4 | 6.2 (6.1—6.4) | 6.9 (6.1—8.6) |
下颊齿列长 | 7.4 (6.6—7.9) | 7.4 (7.0—7.9) | 8.1 (7.4—9.1) | 6.4 (6.1—6.7) | 7.3 (6.1—9.1) |
生物学
生活在草原、荒漠、半荒漠及荒漠化草原,常年在地下生活。栖息在植被稀疏,土壤松软的沙质地、干草原、农垦地、低丘及生有野葱、猪毛莱及马蔺等荒漠边缘地区,但不能进入寸草不生及地硬的盐碱滩。栖息地主要的植被有针茅、锦鸡儿、羊草、萎陵菜、冷苗等。它们主要吃草根。由于长期在地下生活,视觉差,行动迟缓而笨拙,因此很少到地面上活动,以防被猛禽或猛兽所伤害。其地下洞系占地可达60—200m2。洞道长短和洞深不一。最短的洞道仅2—3m长,为寻食外出时,遇到天敌暂栖的洞道。较长的洞道,如越冬的洞道可长达50一80m左右。洞道距地面的距离一般为15—20cm。土壤含水多,植株密集或农田附近的洞道,距地面仅7—8cm,有时会被人畜将洞道踩塌。洞道直径3一4cm,最宽处直径也仅5cm左右。主洞道的侧支长度约20cm。鼹形田鼠用向前和向下倾斜的上门齿挖土,每向前挖土30—40cm,就向上挖一条倾斜的侧支道,将土推到地面上,形成土堆。有时,改用后脚向后往上蹬土,缓解上顶土的劳动强度。土推出地面后,用吻部向洞口顶土,封住洞口;于是在地面上每隔20—30cm便形成一个小土丘。每个洞系地面上所出现的土丘数目不一,最少10—20个,最多达数百个。越是植物覆盖度差,鼹形田鼠食物缺乏的地区,它们活动越频繁,活动的距离越远,地下洞道越挖得长,土丘数目也越多;反之,在植物茂密、食物充沛的地区,挖的洞道短,土丘也少。一般说来,土丘的底部直径约13—15cm,土丘高约5一6cm。由土丘的大小,样式和数目,土壤的新鲜程度,估计出洞系的大致面积及其活动的方向。总的说来,土丘的排列是与洞道的走向一致的。洞道中部常有直上直下的扩大部分,一般距地面1m左右深,是鼹形田鼠的窝。窝的大小约10cm×10cm×10cm,里面铺垫咬断的针茅和羊草在窝的底部。
夏季的洞道短,长约195—200cm,距地面深约7—8cm。窝距地面约25cm。在繁殖季节在窝内铺上羊草和锦鸡儿等植物,为哺育幼儿的所在。窝的附近,在主洞道的两侧有储存食物的仓库。库的大小,长约50-60cm,宽约20—28cm,高约8cm,其体积远大于窝。库内储存的食物有草种、蒿草子、牧草及党参等,还有咬断的蒲公英和甘草等。
群居。昼夜活动,晨昏时活动最频繁。饱食后,多栖息在地下深处的窝里。受惊扰时,发出轻微的吱吱叫声。畏光怕风。洞道被挖开,凉风吹入洞道中,鼹形田鼠会推土堵洞。若挖开洞静候,等其堵洞时,断其退路(如将铁铲插下),即可将其捕获。
每年4—9月为其繁殖期。每年产仔2—3窝。每窝产仔3—5(2一7)只。妊娠期约26天。据文献报道(Grzimek,1978)90日龄的个体即已性成熟。但是,一般幼鼠出生后,在其母亲的窝内生活2个月。也就是说,它们离开母亲独立生活1个月后,即性成熟,参加繁殖,说明其生活适应力何等之强。
它们不冬眠。一旦地面严寒的时间持续地特别长,天寒地冻,鼹形田鼠将遭受恶劣气候的影响,大量伤亡。它们最大的天敌是猛禽。在鸮的吐出物中,可以找到鼹形田鼠的骨骼。
夏季的洞道短,长约195—200cm,距地面深约7—8cm。窝距地面约25cm。在繁殖季节在窝内铺上羊草和锦鸡儿等植物,为哺育幼儿的所在。窝的附近,在主洞道的两侧有储存食物的仓库。库的大小,长约50-60cm,宽约20—28cm,高约8cm,其体积远大于窝。库内储存的食物有草种、蒿草子、牧草及党参等,还有咬断的蒲公英和甘草等。
群居。昼夜活动,晨昏时活动最频繁。饱食后,多栖息在地下深处的窝里。受惊扰时,发出轻微的吱吱叫声。畏光怕风。洞道被挖开,凉风吹入洞道中,鼹形田鼠会推土堵洞。若挖开洞静候,等其堵洞时,断其退路(如将铁铲插下),即可将其捕获。
每年4—9月为其繁殖期。每年产仔2—3窝。每窝产仔3—5(2一7)只。妊娠期约26天。据文献报道(Grzimek,1978)90日龄的个体即已性成熟。但是,一般幼鼠出生后,在其母亲的窝内生活2个月。也就是说,它们离开母亲独立生活1个月后,即性成熟,参加繁殖,说明其生活适应力何等之强。
它们不冬眠。一旦地面严寒的时间持续地特别长,天寒地冻,鼹形田鼠将遭受恶劣气候的影响,大量伤亡。它们最大的天敌是猛禽。在鸮的吐出物中,可以找到鼹形田鼠的骨骼。
生境信息
生活在草原、荒漠、半荒漠及荒漠化草原,常年在地下生活。栖息在植被稀疏,土壤松软的沙质地、干草原、农垦地、低丘及生有野葱、猪毛莱及马蔺等荒漠边缘地区,但不能进入寸草不生及地硬的盐碱滩。栖息地主要的植被有针茅、锦鸡儿、羊草、萎陵菜、冷苗等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甘肃,新疆,内蒙古,陕西,宁夏
经济意义
它们常年在地下啃食植物根系,在其洞群密集的地区,大面积破坏草场,对牧业造成一定的危害。
据王廷正等(1992)的报道,在陕北定边县,糜谷地、谷豆套种地、苜蓿地、白菜、萝卡等蔬菜地,均有鼹形田鼠栖息。在一块200m长,100m宽,近两公顷康谷地内,发现鼹形田鼠新鲜洞穴达11个。它们吃作物地下部分的根和茎,也食取绿色部分和种子。它们挖洞,啃咬牧草和农作物根系,推到地面上的土丘,盖住农作物,造成缺苗断垅,危害当地农业。
鼹形田鼠已被俄罗斯确定为鼠疫宿主动物,它们又与黄鼠(大眼贼)和长爪沙鼠(黄耗子)等其他鼠疫宿主动物有同域分布区,栖息在同一生境,彼此可以相互受染和传染鼠疫,因此单纯杀灭其中1—2种宿主动物,难于控制鼠疫的流行。其中,尤其是地下栖息的鼹形田鼠,常在防治中被忽略,使自然疫源地疫源难于被彻底控制。流行环节不能被彻底切断,使鼠疫防治徒劳而难见效果。不言而喻,研究防治局鼹形田鼠在当地鼠疫预防上,有重要意义。鼹形田鼠的毒杀,似难而实易。将鼹形田鼠洞道挖开,吹入冷风,它必来堵洞。若把毒饵放入洞口里面,鼹形田鼠就有可能食取毒饵而被杀死。由于毒饵在洞道内,鼹形田鼠死在洞系中,比在地面投毒杀死地面活动的鼠类对人畜要安全得多;同时被猛禽和猛兽食取死鼠而引起二次中毒的机会相对较小。甚至在灭鼠监测与管理严格时,二次中毒几乎不可能出现。另外,在整个灭鼠过程中,人与鼹形田鼠直接的接触机会也不多,从而使人类受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机会也微乎其微。杀灭鼹形田鼠对防治其在农、牧业的危害,同样有利。鼹形田鼠的鼠疫区,非牧区,即农区,并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因此,需由所在政府统一领导,卫生、牧业和农业共同集资,联合杀灭鼹形田鼠,才能收到全面的预期效果。
据王廷正等(1992)的报道,在陕北定边县,糜谷地、谷豆套种地、苜蓿地、白菜、萝卡等蔬菜地,均有鼹形田鼠栖息。在一块200m长,100m宽,近两公顷康谷地内,发现鼹形田鼠新鲜洞穴达11个。它们吃作物地下部分的根和茎,也食取绿色部分和种子。它们挖洞,啃咬牧草和农作物根系,推到地面上的土丘,盖住农作物,造成缺苗断垅,危害当地农业。
鼹形田鼠已被俄罗斯确定为鼠疫宿主动物,它们又与黄鼠(大眼贼)和长爪沙鼠(黄耗子)等其他鼠疫宿主动物有同域分布区,栖息在同一生境,彼此可以相互受染和传染鼠疫,因此单纯杀灭其中1—2种宿主动物,难于控制鼠疫的流行。其中,尤其是地下栖息的鼹形田鼠,常在防治中被忽略,使自然疫源地疫源难于被彻底控制。流行环节不能被彻底切断,使鼠疫防治徒劳而难见效果。不言而喻,研究防治局鼹形田鼠在当地鼠疫预防上,有重要意义。鼹形田鼠的毒杀,似难而实易。将鼹形田鼠洞道挖开,吹入冷风,它必来堵洞。若把毒饵放入洞口里面,鼹形田鼠就有可能食取毒饵而被杀死。由于毒饵在洞道内,鼹形田鼠死在洞系中,比在地面投毒杀死地面活动的鼠类对人畜要安全得多;同时被猛禽和猛兽食取死鼠而引起二次中毒的机会相对较小。甚至在灭鼠监测与管理严格时,二次中毒几乎不可能出现。另外,在整个灭鼠过程中,人与鼹形田鼠直接的接触机会也不多,从而使人类受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机会也微乎其微。杀灭鼹形田鼠对防治其在农、牧业的危害,同样有利。鼹形田鼠的鼠疫区,非牧区,即农区,并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因此,需由所在政府统一领导,卫生、牧业和农业共同集资,联合杀灭鼹形田鼠,才能收到全面的预期效果。
分类讨论
鼹形田鼠(Ellobius talpinus)作为一个独立的种,从没有争议。依Ellerman(1941)及Ellerman 和 Morrison-Scott(1951),先后均列出12个亚种,亚种名称完全相同;所不同之处是 Ellerman(1941)对陕北亚种(E. t. larvatus)和东方亚种(E. t. orientalis)还拿不准主意,在亚种名称前面均加了(?);然而,经过10年的校订,进一步肯定了此2亚种的存在,从而取消了。
中国鼹形田鼠的亚种,尚无人进行系统的研究,仅有些零星的资料(如 Allen,G.M.,1940;王思博等,1983;马勇等,1987;王廷正等,1992)。本次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全部收藏的标本(包括王廷正赠送的陕北标本),并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,最后确定中国鼹形田鼠共有5个亚种,计:
(1) 阿尔泰亚种(E. t. tancrei);
(2) 天山亚种(E. t. coenosus);
(3) 哈密亚种(E. t. albicatus);
(4) 陕北亚种(E. t. larvatus);
(5) 东方亚种(E. t. orientalis)。
它们的鉴别见下列检索表。
中国鼹形田鼠的亚种,尚无人进行系统的研究,仅有些零星的资料(如 Allen,G.M.,1940;王思博等,1983;马勇等,1987;王廷正等,1992)。本次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全部收藏的标本(包括王廷正赠送的陕北标本),并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,最后确定中国鼹形田鼠共有5个亚种,计:
(1) 阿尔泰亚种(E. t. tancrei);
(2) 天山亚种(E. t. coenosus);
(3) 哈密亚种(E. t. albicatus);
(4) 陕北亚种(E. t. larvatus);
(5) 东方亚种(E. t. orientalis)。
它们的鉴别见下列检索表。